#ifndef 3-宝沙篇
歌者说:
{
天狗儿子说:
{
挨镇群王打。
}
天狗诅咒镇群王,镇群王为消罪寻祭祀。
仙人说:
{
我儿子是蛇喝了我的jy生的,能削罪,只是你需要满足他所有愿望。
}
镇群王带他回去。
{
烟氏仙人三徒弟:
{
门徒1:{死心眼的堵洞者}
门徒2:{吃货之悲歌}
门徒3:{江湖始于打杂}
}
}
镇群王宝沙王选中门徒3做师父。
{
门徒3收了子门徒1,子门徒2,子门徒3。
徒弟3因故离开,让子门徒1料理家事。
{
师母要求子门徒1跟自己ooxx。//为了经期不空来,这理由太赞。
}
门徒3回来,得知子门徒1拒绝了师母,非常开心。让他出师并送他祝福。
子门徒1要给师父送谢礼。师父让师母要求谢礼。
师母要求宝沙王耳环。
子门徒1起身找宝沙王:
{
路遇骑牛者,要求他吃掉牛粪:
{
你师傅吃过。
子门徒1吃了。
}
子门徒1见宝沙王过程,让他找皇后要耳环:
{
皇后:你丫太脏,不见你。详细洗漱过程。
子门徒1得到耳环。皇后:蛇王也想要耳环。你要小心。
得到耳环之后吃饭,菜脏,两人互相诅咒:
{
子门徒1:咒你瞎眼。
宝沙王:咒你没孩子。
宝沙王请求宽恕,子门徒1修改诅咒:让你瞎眼再复明。
子门徒1要求宝沙王取消诅咒,宝沙王不取消。
宝沙王诅咒有前提,前提不成立则诅咒不成立。//逻辑性非常好
}
回家途中,耳环被蛇王抢走。子门徒1追着蛇王进蛇洞。
{
礼赞神蛇。得不到耳环。
看到
{
女人织布。六童子转轮子,美貌男人。子门徒1:
{
歌颂轮子和织布。
}
美貌男子很高兴,教他向马的肛门里吹气。//画美不敢看
以制服蛇王。蛇王归还耳环。
}
}
}
}//子门徒找宝沙王要耳环事件结束。
子门徒1回家,告知门徒3自己路上遇到的一切{织布,轮子}
门徒3告知,你遇到了诸神:
{
织布者=创造者,维持者。
轮子=六季和年
英俊男子=雨神
马=火神
骑牛男子=因陀罗
牛粪=甘露
}
门徒3告知子门徒1:你已经得道,可以走了。
子门徒1要找蛇王复仇
{
回到象城,见镇群王。
子门徒1游说镇群王要求他杀掉蛇王为父亲复仇。
子门徒1告知镇群王:
{
你父亲是这样惨死的。。。//宝沙篇结束,似乎跟宝沙没什么关系。
}
}
}
}
#endif
摩诃婆罗多第一篇是序目,类似序言里讲述这个故事谁写的,大概内容和背景,第二篇主要是剧透+本文用途。
真正开始讲故事是宝沙篇开始。
而宝沙篇从天狗儿子开始,各种因果环环相扣,以及离题千里,最后将子门徒1引向象城镇群王(继绝生镇群。激昂与至上公主(阿周娜当阉人的那个小国的公主)生继绝,阿周那与妙贤生激昂。)
子门徒1会向镇群王讲述他父亲惨死的经过。
而这个故事离真正的婆罗多之战还有n多个中括号。。。
这一章节的故事像是一张网,人是网上的节点,因果是网上的线。正因为他是一张网,所以用线性思维会比较难,因为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,随时可能发展出一段完全不相干的故事,而这段完全不相干的故事,又可能成为后面故事的因果。
这种叙事模式更像冰火的pov,但比冰火更加复杂。